7月18日,中医学院志愿者胡雪均兰(左四)教时珍国医少年班的孩子做中药材手工模型。
7月18日,李时珍纪念馆,师生代表在李时珍墓前举行祭礼仪式,拜谒追思,集体诵读《本草纲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19日,湖北中医药大学师生在三角山采集中药标本。
7月18日,“七彩假期”时珍国医少年班的孩子结业前与中医学院志愿者合影。
7月18日,中医学博士曾兰副教授(左一)为当地居民义诊。
7月19日,药学院杜鸿志副教授在三角山带领学生辨认中药材。
7月19日,湖北中医药大学师生在蕲春三角山重走时珍路上寻找中药材。
7月18日,药学院杨红兵教授(右三)指导当地居民辨识药材真伪与质量优劣。
图/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田先翔 郑启玮 陈依
(一)
7月19日晨,蕲春三角山,采完药下山的村民刘三富迎面碰上一队奇怪的“游客”。他们身背小竹篓,不走景区大道,专沿坑洼不平的野路攀爬。
“你们走错了!”刘三富急喊。
一位戴眼镜的长者笑回:“没错。就从这里上!”
原来,这支40余人的队伍,是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师生,他们要在这里寻访李时珍当年采药的足迹,辨认药用植物,制作中药标本。
三角山位于大别山脉南麓,别称“笔架山”,因其三柱奇峰,状如兽角,突兀苍弯而得名。这里不仅是有名的“猎场”和天然的植物园,更是宝贵的药物库,《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药材,三角山就有400余种,是李时珍在蕲州行医采集药材最多的地方之一。
“同学们仔细看,这里是不是有类似菌类的‘小花菇’?”爬山过程中,杜鸿志副教授托起一棵刚挖出的像花蕾的菌类,“这就是金蝉花。是由麦角菌科真菌寄生于蝉幼虫上而形成的一种虫菌复合体。根是蝉的幼虫体,花从单个或2-3个蝉幼虫头部生长出来。民间称金蝉花为‘虫草’,具有极大的药用价值。”
“我记得《本草纲目》上记载,蝉花功同蝉蜕。”有同学轻声说。“对!蝉花始载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药用历史悠久。其性寒味甘,具有疏散风热、定惊镇痉等功效,用于小儿天吊,惊痫瘈疭,夜啼心悸等症;又止疟。”杜鸿志说。
“我也发现蝉花了!”
“这个是四叶参!”
“还有斑叶兰!”
师生们身背药篓,一路翻山越岭,不断有发现。
“蝉花、四叶参在湖北省中药材标准有收录,都属于湖北特色药材。斑叶兰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主要生长于海拔500米至2800米的山坡或沟谷阔叶林下,它能清肺止咳、解毒消肿、止痛,治肺结核咳嗽、支气管炎;外用可治毒蛇咬伤、病疖疮疡等。”余坤教授边爬山边给同学们讲解,同学们认真拍照、做笔记。
“我们今天只采样本,不要破坏它们自然生长。”余坤叮嘱大家。
在这次活动中,师生们沿途发现了中药材近百种,采集常用名贵药材标本10种。为了提高大家资源保护意识,教授反复告诉同学们要尽量少采集,多认真比对学习。
(二)
“今我湖北中医药大学之师生,肃立于医中之圣李公时珍之陵前,敬以缅怀之情,景仰之意,谨申祭奠之礼……”7月18日,李时珍纪念馆,师生代表举行祭礼仪式,拜谒追思,集体诵读《本草纲目》。
这天上午,蕲州镇玄妙观人头攒动,中医学博士、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周燕萍,中医学博士曾兰教授等率学生在这里义诊、健康咨询、中草药真伪辨识、中医养生功法教学。“以前李时珍在这里坐堂行医,造福乡里,现在省里的中医专家来给我们把脉,太好了!”80岁的胡莲姑竖起大拇指。
“小儿病,多伤寒,稚阳体,邪易干……”在席盘村,一群稚童奶声奶气地背诵《医学三字经·小儿第二十四》。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志愿者在这里开展15天的“七彩假期”服务活动,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中医药的兴趣,提升中医药文化素养,为中医药事业播好种、育好苗。
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唐峻认为,李时珍一生行医,被后世尊为“医药双圣”,他给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从时珍精神中提炼的“求真求实 精勤博极”,是湖北中医药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育人文化,彰显了师生对时珍精神的传承,他“考古证今”的辨疑精神、“博采众长”的治学精神、“锐意创新”开拓精神和“济世寿民”的仁爱精神早已内化上升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
新闻解读
振兴中医药
这个夏天,湖北中医药大学以“学习党的二十大 青春心向党 振兴中医药”为主题,围绕寻访名老中医、理论普及宣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成就观察、民族团结实践、中医药文化调研等,师生们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健康义诊、养生科普宣教及开展“七彩假期”时珍国医少年班等方式,让居民感受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以及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重走时珍路”,是我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湖北,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任务,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中医药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中医药特色服务、医卫融合、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和信息支撑等“七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湖北建有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105个,中医药治疗皮肤病、肝病、肾病、脑病、骨伤和风湿病及防疫等居全国领先水平。
我省正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实施“时珍中医药人才计划”,探索中医药人才成长培养模式。建设有2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4个人才培养改革项目入选国家级试点,湖北中医药大学入选湖北省 “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医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建立了3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52个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84个省级基层知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人才、技术、科研等方面优势,传承时珍精神,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当好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大学力量。”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唐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