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哪儿?”“走,到乡村去。”
步入侨乡村,闲坐自在楼,听取蛙声一片;漫步桥溪村,踏着古朴石径,感受古色古香之美;置身水美村,铭记峥嵘岁月,感悟红色文化的厚重……走马梅县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脚下便是诗和远方。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关于公布2021年度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和前八批示范点监测合格名单的通知》,梅县区获评2021年度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为全省5个获此殊荣的县(市、区)之一。
当前,梅县区正立足辖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优势,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以精品示范、串点成线、整体推进的思路,因地制宜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山水梅县·客韵乡村”,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向产业兴村迈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突出特色
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乡村韵”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令人向往。
每逢周末,南口镇车陂村便热闹起来,不少市民前来体验乡村田园风情。“城区过来也就20分钟,想着带孩子感受家风家训文化,再摘摘水果体验田园乐趣。”说着,游客郑丽艳便拉着两个孩子走进了南源世第。
“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闲置的古民居。”车陂村党支部书记李立群介绍,2017年,该村引得乡贤蔡敏回乡投资,将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慎轩楼打造成为集文化、农业、旅游、科普为一体的客家姓氏文化大观园。同时,还引进客家一品果园发展观光体验农业,加之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人气渐渐旺了起来。
“游客多了,生意自然更好了,旺季每天能卖300—500盆仙人粄。”村口南记饶二老字号仙人粄店主饶仕雄笑道。
坐落于粤东山麓阴那山下的阴那村,又是另一番风景:层峦叠嶂的山间烟雾缭绕,延绵曲折的溪流穿村而过,白墙黛瓦的屋前绿树环绕,恰似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山水画。
在雁洋镇桥溪村,精致的客家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远山含黛、层林尽染,小桥、溪水、山林、民居构成了一幅和谐动人的客家山居图,犹如世外桃源。
走进千年古镇松口,驻足火船码头,远处天水一色,近处元魁古塔依江而立,古镇水城迷人的轮廓映入心底;行走古街巷道,骑楼鳞次栉比,企炉饼香四溢,诉说着这个古镇与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同村镇,不同景致,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定步伐却是相同的。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下好乡村发展这盘棋,梅县区在开展村庄“三清三拆三整治”和农村“厕所革命”,推进“1+N”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的同时,立足村庄各自特色,以农耕文化为魂、红色故事为魄、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客家民俗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因地制宜打造形式业态多样、独具自然特色、个性文化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相关延伸产品,推动美丽乡村向产业兴村迈进。
村在景中建,人在画中游。
如今,该区已打造24个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形成了“叶帅故里·国际慢城”“松口南洋古镇”等多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农家乐、民宿、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和教育基地等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抓鱼游乐、赏花摘果等农耕体验、休闲采摘基地不断涌现。
盘活资源
三变改革促产业融合发展
行走侨乡村,青山掩映,山花烂漫,各具特色的客家古民居错落有致。这边厢,游人在南华又庐里感受客侨风情;那边厢,情侣排坐自在楼咖啡馆畅享闲暇时光;不远处的亲子农场,更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然而早年间,拥有丰富人文、自然和生态资源的侨乡村,没能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也尝试过种油菜花、搞民宿,但留不住客,只赚了个吆喝。”该村党总支书记潘增明说。
探索未曾停止。
2018年,侨乡村成立了梅州市首家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梅县区南口镇自在侨乡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动村民以户为单位入股共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村民参与率近七成。
“有了共识、有了资金,这些还不够。”潘增明说,“搞好乡村旅游,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市场运维,仅凭侨乡村自身的资源、资金和经验,是走不远的,必须走市场化路线。”
而后,该村先后引进多家企业合作,以合作社入股的形式联手打造了自在楼咖啡馆、南华又庐研学基地、亲子农场、特色水果种植基地等项目。在此模式下,不仅可以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进园务工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也进一步盘活了生产要素,带旺了乡村人气。
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侨乡村去年接待旅客仍突破了2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2011年的2万多元增加到了2021年的1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3000多元增加到了1万多元。
“吃喝玩乐住,我们已经占了一半,下一步就是补齐另一半。”潘增明说,合作社目前已与2家企业达成初步协议,在村中建设农家乐和星空民宿,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让产区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这样的探索还有很多:长教村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租赁村民土地,吸纳村民就业,成为景区依托型乡村发展的典范;大黄村发挥“头雁效应”,探索“党组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并统筹集体收益和乡村振兴资金,探索旅游开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梅县区逐步探索出一条地域特色鲜明、资源可持续转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共建共享
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能带来什么?
对于广大村庄而言,是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对于侨乡村民谢利梅而言,答案是具象的——舒适的人居环境和一份“家门口”的工作。
谢利梅原先在南口镇一家企业上班,待遇不错、离家不远。但去年底,受疫情影响,企业效益不佳倒闭了,“当时很是绝望,但没想到,还能在村里找到工作。”
在自在侨乡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推荐下,2021年11月,谢利梅成为了亲子农场的一名财务,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走路上班就几分钟,油钱都省了。”谢利梅坦言,最让她满意的还是工作环境和氛围,“每天和孩子打交道,身边都是欢声笑语,整个人都年轻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改善村民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就业创业选择,增强了年轻人对于回乡发展的渴望。
在梅州城区就业的“90后”罗柏迪于2015年回到了家乡水美村,与父亲罗运华开起红军客栈,种起生态绿茶。“相比在外务工,家里更加自由,开支也比较小,而且自己做老板,干活更有劲。”罗柏迪说。
据悉,水美村是被誉为“粤东井冈山”的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拥有宝贵的红色资源。此前,梅县区已投入资金对村内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旧址、红军栈道等革命旧址进行修复开发,逐步打响了水美红色旅游的招牌。
今年3月,梅南镇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又引入华银文旅公司,合作成立了梅州市红色乡村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对水美村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共同打造“田园水美”品牌。
“引进企业共建是第一步,我们还要把群众带动起来,共同参与,让专业、专注之人共同经营水美村旅游事业,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增收。”水美村第一书记廖均说。
该公司总经理肖世鹏介绍,公司规划建设运营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家教家风实践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亲子户外休闲基地等主题活动基地,并采用“农业+旅游”的方式,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带动水美鸡、蜂蜜、红军酒等特色产品销售。
目前,亲子户外休闲基地规划已逐步实施,红军客栈入股共建的自家来共享厨房窑鸡体验馆已动工建设。
“业态越来越丰富,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大家伙都干劲十足。”罗柏迪发现,开春后村里不少撂荒的土地都复耕了,还有村民来客栈取经,也打算在村里开农家乐。
放眼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兴未艾,越来越多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数据显示,梅县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达75%以上,农民人均收入高于省内平均水平8%以上,从业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获得收入三年平均增速达9.1%。
相关
打造“一园五线六体系”
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
近年来,梅县区在用地保障、财税支持、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推出扶持政策措施,目前产业基础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新产业新业态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与此同时,局部规划不合理、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等制约因素不容忽视,亟需加强引导和做好长期整体规划。
鉴于此,梅县区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梅县区)建设总体规划》(下称《规划》),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绿色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打造“一园五线六体系”,以期在2025年建成体制机制创新、政策集成创设、资源要素激活、联农带农紧密的休闲农业创业福地、产业高地、生态绿地、休闲旅游打卡地。
“放在第一位的‘一园’,是指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重点建设项目涵盖梅州柚主题文化公园、智慧产业园、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金柚产地仓储与加工示范园基础设施、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等。
“五线”则是指重点打造红色革命主题游路线、田园风光乡村游路线、客家民俗文化游路线、茶田风光名胜游路线、休闲康养体验游路线。
“通过‘一园五线’建设,最终实现打造梅州柚产业化联农带农创新体系、‘红色+乡村旅游’体系、农民土地入股分红体系、客家民俗文化传承示范体系、有机茶园标准化种植体系、中药材产业化种植体系‘六大体系’的目标,以此带动农民增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上述负责人说。
链接
产业名片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原中央苏区县。辖区总面积2483平方公里,下辖19个镇(高管会、办事处),人口61.87万人,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有100多万人。
旅游资源
该区旅游资源丰富,有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中国第二个国际慢城、“中国十大美丽乡镇”——雁洋镇,以及松口古镇等一批名镇名村。先后荣获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区、广东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连续九届跻身全省十强。
文化资源
梅县区是汉族客家民系聚居地,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足球之乡”的美誉。该区历来崇文重教,名人辈出,宋有进士、抗元英雄蔡蒙吉,明有侍读学士、翰林李士淳,清有“岭南第一才子”、诗人、书法家宋湘,当代有作家、雕塑家李金发,以及开国元勋叶剑英等一大批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百年来诞生了229名将军,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62名大学校长(书记)和14名院士。
农业资源
梅县区是全国农业大县,先后建成了粮食、金柚、蔬菜、油茶、茶叶、名贵树种以及畜牧水产等一批现代农业基地,是中国金柚之乡、全国水果百强县,获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梅州柚优势产区产业园、广东金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2020年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成功创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入选“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南方日报记者 黄韬炜
通讯员 曾健锋 冯森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