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将集中发布首批3个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包括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补助(2021年)项目、2023年度基础研究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2023年度基础研究计划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市科技局建设的“广州科技大脑”将首次服务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受理工作。科技政策精准“秒达”,“数据仓库”打破信息“孤岛”,引入互联网、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免去“跑腿盖章”,政策“免申即享”……相比传统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广州科技大脑”让广州创新资源配置有了“最强大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43.4亿元专项资金如何精准“浇灌”创新“种子”?
《广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22年市级财政安排82.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在市级财政的“大盘子”里,市科技局统筹的2021年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达43.4亿元。
如何让数十亿元的资金精准“浇灌”创新“种子”?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该局构建了分类有序的市财政科技经费“3+3”资助方式,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益。“3+3”, 即3种前资助资助方式:竞争性前资助、协议类前资助、定向组织前资助;3种后补助资助方式:政策性后补助、创新大赛后补助、绩效评价后补助。
“新的资助方式,大幅减少了传统依赖专家同行评议的竞争性项目支持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拓展创新大赛后补助、绩效评价后补助等创新评价机制。”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等专题项目,考虑其市场化程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社会面基础,将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的方式,引入风险资本、银行机构等参与评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加速融合;对于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建设、科普基地建设等项目,将重点关注其运营情况、服务能力、经济和社会效应、绩效产出等,通过绩效评价和“以赛促评”等方式进行支持。
此外,从今年起,广州市将固定于每年3月15日、4月15日集中发布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具体申报信息可登录广州市科技局官方网站“广州科技大脑”栏目(https://gzsti.gzsi.gov.cn/pms/homepage.html)、“广州科技创新”微信公众号查看。首批集中发布项目今日公布。
从企业到人才均有“奖” 鼓励新药和医疗器械研究
记者看到,首批集中发布项目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和基础研究。其中,“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补助(2021年)”通过后补助资助方式支持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分4个类别对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活动予以政策性补助,拟投入财政支持总额超过2亿元,单个事项最高补助可获得3000万元。
一是新药临床研究补助,对2021年内新启动新药临床研究并承诺在广州市内实现新药产业化的单位,对符合条件的每个新药临床研究项目给予最高750万元的补助金额。
二是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补助,对2021年内取得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首次注册证书的企业,对符合条件的每个器械产品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
三是机构认证补助,对2021年内首次获得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机构(GLP)认证批件、首次获得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AAALAC)认证、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建成I期研究病房并投入使用的机构,给予最高400万元的补助。
四是研发及临床试验补助,对2021年内为本市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生物医药研发技术服务的GLP、合同研究机构(CRO)、生物医药产业中试平台等研发服务机构,以及完成新药临床试验项目10项(含)以上的本地GCP机构,视不同情况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补助。
记者留意到,该补助首次增设了“视同市级科研项目立项”。开展新药临床研究和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研究项目的机构,可推荐1名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视同其承担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该举措将为相关科研人员在申报广州市各类人才政策、办理职称认定提供便利条件。
投入227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1.82亿元开展基础研究
此外,广州2023年度基础研究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将全部面向35岁以下的博士青年科技人员,预计将支持不超过2000名青年博士在穗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刷新全国之最”的3项举措。一是破解制度瓶颈,赋予基础研究领域简政放权最大力度。项目组织单位在项目申报、专家评审、立项推荐到合同变更、中期检查、验收等全过程拥有充分自主管理权,可自行制定项目管理办法或规程开展项目遴选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纳入简政放权的项目全面实施经费使用管理“包干制”。
二是优化项目申报遴选机制,构建申报立项最简流程。科研人员只需在个人注册环节中一次录入本人的学历、学位等证明材料,无需重复录入;全部申报流程仅需填写不超过200字。同时取消项目经费具体科目预算表编制,真正将科研人员从表格填报、重复证明、经费预算等繁冗的流程中解放出来。
三是创新评价机制,首创结果导向驱动的验收模式。首创“五个一”联动式验收模式(即“一篇论文、一项专利、一个项目、一项奖励、一个职称”)。项目负责人凡以该项目资助形式获得5种情形之一且经费使用符合规定的,由组织单位审核后通过验收,可不组织技术专家评审。
同日发布的第三个项目2023年度基础研究计划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该项目为全国首创“市财政资金+自筹经费”的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与3所高水平大学、11家高水平医院联合设立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这一举措通过2270万元的投入引导,撬动在穗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医院投入1.82亿元开展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大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
“广州科技大脑”三大革新
当科研人员的“AI助理”
“广州科技大脑”(下称“大脑”)将首次服务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受理工作。与传统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相比,广州科技大脑主要有三大革新。
1.实现了从科技项目管理到科技创新服务的转变
“大脑” 除了过程管理功能外,更像是一位“AI助理”。这位助理可随时响应科技企业和科研人员所需,包括科技政策精准推送、企业投融资对接、办公场地查找、科技中介服务优选等。
拟近期上线的“政策精准推送模块”,能自动根据单位注册所在地、单位性质类型等信息,自动推送相应的科技政策,提高政策的检索效率和精度。例如,一家黄埔的高新技术企业注册登录“大脑”后,系统将精准推送国家、省、市和黄埔区的相关科技政策。
2.强大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服务能力
“大脑”专门搭建了“数据仓库”,大幅增强了数据信息的交互性、复用性运用,从而减轻科研人员项目申报填表负担。“交互性”是指,系统可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自动调用。例如,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同步”读取历史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数据,而无需重复录入。“复用性”通俗地讲就是一次填报多次复用。例如,科研人员只需在个人注册环节一次录入本人的学历、学位和职称等证明材料,就可以在不同项目申报阶段一键调取,无需重复上传。
3.通过数字化革新了科技业务办理流程
例如,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网上签订,免去科研人员跑腿盖章的烦恼,并强化了项目合同的防篡改能力。引入大数据技术,部分补助项目可自动核定,免去企业和个人项目申报环节,实现政策兑现的“免申即享”。引入数据加密技术,“大脑”可实现科技项目“双盲”评审,最大限度隔离专家与评估机构和被评审项目利益相关人;同时,“大脑”通过与广东省科技厅共享科技专家库,将促进科技专家的质、量双提升,保障项目评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