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第一标段开标,意味着项目将正式动工建设。3月9日,东莞市大学筹建办、大湾区大学(筹)首次全面公开设计方案,校园规划理念、建筑设计思路等清晰呈现。根据计划,大湾区大学定位以理工科为主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松山湖校区预计2023年完成教学区建设并投入使用。
2030年达到在校生万人左右
大湾区大学按照“一校、两区”规划设立松山湖与滨海湾两个校区,定位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拟开展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学历教育。其中松山湖校区占地约250亩,滨海湾校区占地约2100亩,总建设规模预计约100万平方米,建设投资约100亿元。预计2023年开展招生办学,到2030年达到在校生10000人左右,本科生与研究生规模比例达到1∶1。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地处松山湖科学城环湖核心地带,校园周边各类高等院校、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是产研融合、创新实践的优良沃土。校园将利用这一平台深入实施“学校+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企业”的“科教产合作”育人机制。
总建设用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
据悉,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总建设用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设计别出心裁保留中部完整的自然山体及植被,形成校园绿芯。围绕景观内核自然形成“湾”这一标志性建筑,“湾”寓意着创新源头、人才港湾。浪漫的三维曲线造型完美契合山体景观,和谐融入生态环境。
“一芯一湾”向西延展出“春华大道”教学生活轴,串接教学生活组团的教学实验、文体活动、学生宿舍功能板块;向东延展出“秋实大道”产研发展轴,串接产学科研组团的产研实验、学术交流、教师周转房功能板块。形成“一芯一湾、两区双轴”的校园格局,既尊重本土地域气候需求,也展现国际化的校园风貌。双轴进一步在城市格局上向外延展,教学生活轴向西导向大岭山镇,产研发展轴通向东侧TOD开发地块,将空间轴线导往松山湖水库,校园整体格局与外部城市发展和谐相融,有机共生。
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建筑形态
根据设计方案,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校园功能组团分布合理,建筑造型既各具特色,又中心对称彼此呼应。各组公共建筑通过室内中庭、户外庭院、屋顶露台提供不同体验的共享交互空间,而建筑之间的校园空间构筑校园师生交往脉络,并提供弹性发展用地。定位新型研究型大学,各项低碳、智慧新兴技术也将应用于校园建筑系统之中。
大湾区大学在校园设计上积极探索符合新型研究型大学定位需求的建筑形态。中部“湾”作为大湾区大学的标志性建筑,采用了环形结构,有机联动校园东西两区。建筑内部设置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新服务中心等功能,实现无边界的学术交流与思维碰撞。
实验楼与湾主题建筑和谐呼应,天际变化丰富并打造多维共享屋顶平台。宿舍楼采用核心筒双侧外廊的平面模式,有效增大宿舍采光并解决通风需求,建筑楼层间设有交流共享空间,塑造开放友好的生活氛围。师生食堂开放就餐环境、休闲台阶坐席、三层景观平台打造课堂之外的师生交互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