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精彩继续,多场研讨会碰撞出思想火花。与会国内外嘉宾将目光聚焦到粤港澳大湾区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市场化水平和经济开放度最高、经济体系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必须承担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战略支点的责任。
“制度型开放”就是生产力
新发展格局下,与会嘉宾论及高质量发展之道,“制度”“规则”成为了高频词。
在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珺看来,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中,技术、知识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本等高端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制度环境的敏感度更强。这种环境包括诸如规则、条例以及治理机制等方面。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王珺观察到,“制度型”开放包括了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标国际通行的高标准规则,大幅度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将审批制变为备案制;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千方百计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等等。
“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从基础制度建设、要素市场化改革、现代市场监管机制完善入手。”广州市社科院院长张跃国指出。
相比其他区域,大湾区市场化水平和开放程度普遍较高,内部互相依存、互动互融的基础条件坚实、主观意愿强烈。“因此其发展的着力点,要聚焦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张跃国谈到。
当前,广东深入推进“湾区通”工程,在国际上没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先例的情况下,走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度实践,为全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体系、不同市场机制之间的对接和融通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刘遵义说:“大湾区就像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迷你版一样,每一个城市都能在这样一个迷你版下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刘遵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重要引擎,不仅能够推动中国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和开放,亦能推动周边地区发展。
“规则就是生产力。要推动大湾区内部规则的对接,可把香港、澳门的规则,尤其是商业规则首先应用到珠三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指出,规则的对接可以以点带面的方式推行。
目前,中央已经批准建设了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自贸片区。郑永年建议,首先要将这三地的规则整合统一。“不能横琴搞一套,前海搞一套,南沙也搞一套。”郑永年指出,“三个片区的规则统一后,可以以点带面推广到整个大湾区。”
世界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
大湾区是中国实行更大力度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今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陆续出炉,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首席顾问研究员刘剑雄看来,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龙头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内这两个方案的渐次出台,都体现了中国正在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
“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实现人员、商品资金和信息在大湾区的一个便利的流动,从而发挥港澳既有的国际化优势,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当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让其真正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的枢纽。”刘剑雄说。
在更大力度的开放中,大湾区凝聚了外界更多期待的目光。
英国工党影阁财务部发言人、议会上院议员戴维森勋爵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项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举措,这项举措对英国具有真正的借鉴意义。大湾区的突出特点在于通过政策支持,将主要的地区城市聚在一起,并评估这些城市如何通过优势互补进行合作,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城市自身的比较优势,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区域。
“新加坡早就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已经在广州和深圳布局合作平台。”新加坡前总理、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对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期待。
“1971年我第一次来到广州,要去香港只能坐火车慢车。2019年我登上大湾区的大楼,眼前是一片大都会景象。”吴作栋说,大湾区拥有一个基于市场的亲商环境和高效的管理体系,新加坡和大湾区能够相互支持彼此的发展。可以预见,粤港澳大湾区肯定能实现目标,成为区域发展引擎。
吴作栋提到,新加坡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已经做好了准备。新加坡早已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已经在广州和深圳布局了中新广州知识城、新加坡—深圳智慧城等合作平台,新加坡企业将借助这些平台进入大湾区。
“世界的优质资本,优质技术、优质人才都想进入,不想离开,也无法离开这样一个平台。”郑永年建议,在大湾区的基础上,可建立中国南方共同市场,最终形成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将远远超越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变成世界上最强的一个大湾区。
南方日报记者 吴雨伦 李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