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市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1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吹风会,介绍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政策,北京、上海、广州3市分别介绍了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推进情况。11月25日,《意见》正式对外公开,共提出10方面、百余项改革举措,提出的改革事项直接回应市场主体期盼、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直接助力经济民生。
《意见》的发布,为6座试点城市在营商环境改革上的创新探索指明了方向。在做好《意见》提出的“规定动作”基础上,试点城市也将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营商环境“单项冠军”。
好的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动能的催化剂。广州将如何书写这道关于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同题作文”?
记者日前从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处获悉,围绕《意见》提出的试点目标、改革任务、具体事项,广州正逐一研究论证,抓紧制定广州实施方案和工作举措清单,坚持以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为关键,做到台账式管理、项目式实施、节点式推进,系统化推动各项创新试点任务率先落实落地,打造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策源地”和“试验田”。
回应市场主体诉求
打造“管家+专家”服务新模式
《意见》指出,创新试点城市要“加快建立健全高效便捷、优质普惠的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国家层面将优化数据资源授权模式,探索实施政务数据、电子证照地域授权和场景授权,支持试点城市加快打破信息孤岛,扩大国家部委和地方间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范围。
这意味着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中,数字技术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广州市围绕“数字政府”改革,以“改革创新制度化、业务办理集成化、公共支撑集约化、业务协同数据化”为抓手,应用先进数字技术,推进政务服务线下进一窗、线上进一网。
在办理政务事项层面,广州全面推行“集成服务”,推进企业市民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到一扇窗”,大大缩减了企业和市民的办事时间成本。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全市市级共44个部门1844个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大厅,其中1816项进驻实体“一窗”综合受理,“一门”率达100%,“一窗”率达98.48%;已与16个省内城市、15个省外城市共4656项事项实现“跨域通办”。
政务服务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针对企业和人才的政策兑现服务也可以“一站式”办理完成。
在广州,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共开设了23个政策兑现综合受理窗口,全市纳入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博士和博士后中小客车指标竞价补贴等各领域政策兑现事项超1000项。
当企业在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遇到困难时,“全程免费代办”服务让企业办事更便捷高效,也让政务服务的“广州温度”传递至每一个市场主体。
通过构建市本级+11个区+空港及琶洲的“1+11+2”企业代办服务体系,广州已经能够无偿为工程建设项目单位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审批协调、帮办代办等服务,为重大项目单位提供“一企一策”精准代办服务。截至目前,市级代办服务队伍已为2220多家企业、3240个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代办服务,涉及年度投资总额约4315亿元。
接下来,广州市将逐项梳理国家层面系统数据在全市应用的业务场景,围绕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减证明”“减材料”,推动政务服务和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推出更多“一件事”主题套餐,实现事项联合办理,进一步擦亮“穗好办”政务服务品牌,建设“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市民群众高频服务事项,全力打造“管家+专家”服务新模式。
让数据充分发挥价值,让服务更加精准到位,这是广州对所有市场主体的承诺。
健全新型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实施数字经济领域监管创新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水和土壤,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生事物的驱动。而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往往需要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市场环境。
《意见》明确要求创新试点城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监管”“夯实监管责任,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流程的监管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广州市坚持“放管结合”,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管,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推动用有限执法资源实现对市场有效监管。
“双随机、一公开”,是指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在广州,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抓手实现的跨部门监管,正在不断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全市统一的“双随机、一公开”综合监管平台,如今已覆盖市、区、街(镇)三级,共510个部门;统一的工作流程,让工作流程统一化、痕迹化、智能化。
在依法编制多领域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处罚清单的基础上,广州还全国首创“双免”新模式,即率先探索研究免行政强制工作,同步编制多领域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强制清单。
这一模式,将依法慎重实施行政强制,尽可能减少监管执法活动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为企业提供了更有温度、更具包容性的市场环境。
同时,广州已经基本实现监管纠错容错机制的“立体式”覆盖。
接下来,广州将坚持把“放”和“管”统一起来,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聚焦创新试点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充分研究论证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标准,制定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举措,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全面提升质量和安全防控能力,确保创新试点改革不触碰安全底线。
同时,广州还将积极探索实施数字经济领域监管创新,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在总体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四新”经济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营造开放包容又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改革尖兵领跑
广州开发区努力为全国营商环境改革闯关探路
《意见》提出,“试点城市辖区内开发区具备较好改革基础的,可研究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创新试点工作探索更多有益经验”。
19日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勇表示,广州开发区是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是广州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改革开放的主阵地,历年来诸多改革举措在全国首开先河,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在广州开发区,活跃的市场主体犹如“精兵猛将”,用孜孜不倦的创新,写下了一个个属于广州开发区的传奇故事。
在这过程中,广州开发区始终将营商环境改革作为“头号工程”, 围绕市场主体准入准营、投资建设便利化、科技创新、涉企服务等领域,打造政策兑现“免申即享”、承诺制信任审批、工业快批等品牌。
这使得让广州开发区不仅成为企业蓬勃发展的沃土,也成为广州探索营商环境改革的引领之地。
为了便利市场主体经营,广州开发区打造了全省首个“企业开办无费区”,并推进承诺制信任审批3.0改革,119个审批事项实行信任审批,全省首推“四品一械”100%“证照同办”。
工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广州开发区更是跑出新速度。
该区推出的“工业快批10条”,推行信任筹建,实现“快筹快建快投”。一般工业项目基坑开挖阶段施工许可审批工作日平均1.5个、最长3个,项目筹建周期缩短超6个月。
在广州开发区,小鹏汽车仅用6个月即完成23万平方米厂房建设,乐金OLED项目仅用1年时间即完成56万平方米厂房建设,粤芯半导体项目仅用14个月即完成从取得用地到建成投试产全过程。
如果说提升工程建设速度是“硬功夫”,那么对区内企业的培育孵化与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则是“软实力”。
打造“1+1+3+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重大创新平台得到充分自主管理权,并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科技孵化器集群,孵化企业超6000家;通过“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全流程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造和成果转化。发行全国首支纯专利权、纯商标权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已累计4支产品融资额超10亿元。落地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已累计为15家企业提供4475万元出海风险保障。
根据《意见》的要求,广州将坚持把差异化探索和可复制可推广有机结合,支持广州开发区深化“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实践,在高质量完成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规定动作”基础上,围绕打造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新引擎、探索涉企服务新路径、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方面,探索开展更多原创性、差异化的“自选动作”,形成“广州经验”,努力为全国营商环境改革闯关探路。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黄舒旻
【通讯员】穗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