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经济 >

广东乡村振兴造福更多父老乡亲

沿着村口小溪漫步,跨过一个广场,可以看见刻着“畔水美丽乡村”几个大字的木制牌坊。随后干净整洁的小道、韵味十足的村舍依次映入眼帘……在秋日阳光下,清远连州丰阳镇的朱岗村熠熠生辉。

今年以来,这个曾经的相对贫困村,在顺利实现脱贫后,围绕村民们高度关注的村容村貌问题,大刀阔斧推进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蝶变成美丽村庄,村庄规划、人居环境等都有了质的提升。

不仅是朱岗村,广东许多曾经的相对贫困村,都实现后队变前队,聚焦解决群众关注的一件件实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乡村全面振兴成果惠及更多父老乡亲。

实干为民

驻镇帮镇扶村打“组合拳”

公益性岗位化解返贫风险

最近,由佛山禅城区祖庙街道等单位组成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经常来到肇庆四会市下茆镇的藿香田里,观察藿香的生长,并与在田中劳作的农民交流致富经。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省的“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广大农民群众更加关心如何加快发展、进一步增收致富。

要让农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今年以来,广东历史性、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将原来的脱贫攻坚转变为全域全覆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镇村一体谋划,强镇兴村,融合发展。

目前,像下茆镇这样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全省有1000个,队员7000多人,他们奔走于广东各个乡镇,多措并举帮助守牢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以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因病干不了重活,只能在家做点手工补贴家用,进入今年后,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东老村的张文芳逐渐面临返贫难题。单亲妈妈的她,不仅生病治疗要花钱,家里4个孩子读书也需要开销,但一家人除了低保,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雷岭镇驻镇工作队为张文芳就地安排公益性岗位,送来了“及时雨”。据工作队队长杨金山介绍,公益性岗位每月让张文芳有1000元收入,加上低保和做手工等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在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曲滩村,脱贫之后,在深圳市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帮扶下,当地充分调研并听取群众意见,决定投资建设啤酒工厂。仅凭一个项目,每年就给曲滩村集体资产带来10万元收入。“下一步,我们还打算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打造‘工业项目+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啤酒厂负责人表示。

除了加强防止返贫的托底跟踪,另一方面,工作队也想方设法集中力量资源,在办好群众身边的微实事中强化公共服务精准供给。

上矽村是韶关南雄市澜河镇下属的一个行政村。长期以来,由于电力设施老旧,村民用电电压常常出现不稳,不仅影响村民正常生产生活,还带来了安全隐患。

最近,驻镇工作队队员古乃浪了解到村民用电难相关情况后,马上与镇供电部门联系,寻求解决办法。在古乃浪和工作队努力下,当地供电部门一同到上矽村维护更新供电设备,推动用电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下总算敢放心用电了。”看着维修完成的电力设施,村民都很高兴。

在进村入户掌握老百姓的进一步诉求后,各地驻镇工作队陆续推出保障改善民生的“组合拳”,通过搭建村民阅览室、邀请外地医生前来会诊,多方多头借助外力提升脱贫村庄的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水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只有美丽村庄才能养育美丽村民。迈上新征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许多农村群众关心的揪心事。广东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民生重点项目清单。各地积极回应当地百姓呼声,结合实际做好村居环境整治工作,让村民住得更加舒心温馨。

在韶关市翁源县坝仔镇金星村,采用统一坡屋顶、外立面和窗花的黑瓦白墙民居、干净整洁的小道、随处可见的绿植,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画卷,成为翁源又一处网红“打卡点”。

金星村是全省开展村居环境整治、绘出美丽乡村画卷中的缩影。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累计1239个行政村及6763个自然村整村完成存量农房微改造,打造了5条省际廊道乡村风貌带,建设了120多条美丽乡村风貌带,570余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34个村庄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人居环境提升的价值正在转化为发展成果。依托旅游资源,各地立足当地实际,打造一大批地域特色鲜明、村容村貌优美、乡愁乡韵浓郁的特色小镇、生态名村。

位于珠海斗门北部的莲洲镇光明村,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之后,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环境。

“目前我们正在对村民房屋的外立面进行统一改造,第一期有21户人家,10月便能顺利完工。”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周池仔指着村口的十几座房屋笑着说,“现在,看到别人家改造得那么漂亮,很多村民都大力支持、积极参与。”

不仅居民楼要变美,光明村还在河边打造一条长达930米的栈道,装上多盏庭院式路灯,营造一种古色古香的氛围。凭借自身优越的自然风光和交通优势,这里已吸引不少民宿建设资本与乡村休闲度假项目入驻,逐步发展成为富民惠民的旅游村。

美丽乡村变成“美丽经济”,让农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共享收益。

今年来,全省“美丽经济”市场火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在节假日期间,到农家体验农耕乐趣、品味民俗情调、感知田园风光,成为居民出游的重要选项。

“鸟鸣入耳,氧气充盈肺腑,人与自然的宁静是这里的一切。”80后陈先生是位程序员,每逢闲暇,他便会拖家带口从汕头出发,驱车前往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的雁南山居民宿,回归大自然的安宁,体验乡居生活。

和陈先生一样,到乡村寻一处独特民宿,看绿水青山,听鸟啼蛙鸣,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作为雁洋镇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雁南山居已经带动周边10多家高端民宿入驻。

帮助农民纾困解难

农技轻骑兵送“及时雨”

如何搞好生产、做好经营、增收致富,是农村群众的心头事,也成为今年以来各地面向“三农”办好实事的着力点。

掌握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是农民的迫切需要。“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广东派出多支“农技服务乡村行轻骑兵”,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送农技到田头,让农民尝甜头。

这支“轻骑兵”通过省市县镇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联动,创建出“1+20+100+1000”的推广服务运营架构,有1个总队、20个支队、100个大队、1000个小分队,农技推广工作全面覆盖产前发展规划、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市场营销等,手把手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在湛江廉江,农技“轻骑兵”深入生猪养殖一线,针对养猪行业健康养殖和热点问题为养殖户“把脉问诊”;在茂名、阳江、河源等地,农技轻骑兵队伍深入果园、基地,问需问难,精准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广受群众欢迎。不少从业者表示,农技“轻骑兵”下乡是“及时雨”,为实际生产提供了重要指导。

有了好的品种和收成,如何把价值变现,打通销路,是广大农民面临的难题。各地各部门拿出实招硬招,想方设法帮助种植户做推广、找销路、拓市场。

一场火爆出圈的荔枝营销大战,见证了广东帮助荔农解决“丰产不增收”难题的诚意与实效。

“今年我家荔枝的总收入预计达到10万元,价格和收入都超预期。”茂名高州市金山街道红粉琉璃村荔农梁幸辉原担心丰产愁销路,实际销售却很顺利。卖完今年的荔枝后,他心情格外轻松愉快。

为解决种植户种得出、运不出的难题,广东积极推进供销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围绕荔枝、龙眼、菠萝等季节性较强、对冷库需求大的农产品,贯通重要农产品产地预冷、冷链运输、销区冷储、冷链配送等环节,打好“产、加、储、通”组合拳,让农产品高效流通起来。

在茂名,当地还专门成立荔枝工作组,聚焦销售关键环节确立营销工作方案,带着荔枝一路北上,解决了荔枝采购“最后一公里”问题。

“政府配套服务周到,中间环节减少,能够直接对接基地,采购效率很高!”深圳市乐食汇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大行说。

问需于民

企业慷慨捐助1000万元

风雨廊桥呵护瑶胞出行

走进清远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中心地段,一座富有特色的桥备受关注,它的栏杆装饰用瑶族小长鼓,桥头装饰用八角花。

这座桥叫洛阳风雨廊桥,坐落在瑶安洛阳河上,连接洛阳河东西两岸,是在原来老桥的基础上新建而成,今年9月9日正式竣工,全长36米、宽13米,它的竣工解决了困扰瑶安瑶族乡2500多名群众多年的出行难题。

“这里原来有座老桥,建于上世纪80年代。”瑶安瑶族乡党政办主任陈昊介绍说,瑶安瑶族乡位于连州市西北部,老桥是连接镇区最主要的通道。

“老桥因年代久远,又没有护栏,每年4月到6月的汛期,瑶安群众就会犯愁。”陈昊说,汛期时,老桥经常被大水漫过,不仅两岸交通因此中断,造成许多不便,有时还威胁群众生命安全。

“因为没有护栏,以前每年都会发生小孩溺水的意外。”陈昊说,镇、村都很想解决这个问题,但一直苦于缺乏资金。

解决问题的转机来自于广东推进的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行动(2021年前为“万企帮万村”行动)。来自广州的企业星河湾集团定向捐赠扶贫济困资金1000万元,用于新建风雨廊桥和农贸市场,以及瑶安乡田心村的梯田复耕。

去年下半年,星河湾集团到瑶安乡调研,与当地干群一起敲定项目细节,9月,洛阳风雨廊桥正式动工。

经过大半年的修建,洛阳风雨廊桥正式竣工投入使用,“晚上亮灯后,看起来很漂亮,既美观又安全,真正解决了我们老百姓的出行难题。”瑶安乡群众冯玉峰说。

在廊桥桥头,一幢新建的农贸市场与廊桥同一天竣工投入使用,市场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陈昊说,除了老桥的出行难题,瑶安瑶族乡群众的另一个难题就是赶集,“每逢赶墟,农户都在道路两边摆摊,既不安全,又不方便。”但新市场建成后一下解决了这一问题,面积还大,一共有1400多个平方米。

“农贸市场投入使用后,我们赶集就方便多了,统一到这里,生意也比以前好做了。”瑶安乡洛阳村委会村民李锦怡高兴地说。

民生账本

●组织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确保监测对象“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截至9月30日,我省纳入监测“三类”对象共6335户28223人,占脱贫人口总数的1.85%。

●组织各地购买防返贫救助责任保险。粤东粤西粤北14个地市共为16.48万户51.68万脱贫人口购买了防返贫救助责任保险。

●全面启动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覆盖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

●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截至9月15日,我省农村现有卫生户厕1269.3万余户,普及率达95%以上。

●全面开展农房微改造。全省累计1239个行政村及6763个自然村整村完成存量农房微改造。

●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风貌带。共打造5条省际廊道乡村风貌带,120多条美丽乡村风貌带,570余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4个。

●高效开展广东荔枝“12221”市场体系营销行动,实现产值140.8亿元。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实习生 沐兴钰

关键词: 父老乡亲 广东 乡村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进口“五联疫苗”突破600元/支 国产替...
瓦格纳雇佣兵集团人员已从俄罗斯南部两...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第三轮谈判在云南...
跨境电商年进出口规模首超2万亿元 为外...
房山区2023年幼儿园秋季小班招生即将开...
有村竜太朗(对于有村竜太朗简单介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