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经济 > 经济 >

广东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四五”规划出炉 将推动建设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指导 “十四五”时期全省土地、海洋、森林、矿产、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十四五”期间,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自然资源,建设更美丽的大湾区?《规划》为我们做出解答——

助推 “双区驱动”“双城联动”

《规划》提出,以重大建设项目服务保障为重点,加强粤港澳三地自然资源领域合作,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增长极。支持广州、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创新,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规划》强调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并提出以下任务:

▪ 完善建设用地指标、用林定额统筹保障机制,对纳入大湾区战略部署的重大平台、重点项目资源需求予以优先保障,对投资额大、产业发展影响大的特别重大项目实行“四个一”保障机制,开辟全流程“绿色通道”。

▪ 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

▪ 深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试点,优化整合用地用海用林等各类审批事项。

▪ 争取国家支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试点,完善规划调整、土地供应、 收益分配机制,探索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政策和管理机制,促成存量工业用地“能改、愿改、快改、改好”。

▪ 研究探索处理历史遗留违法用地的办法。

▪ 建立健全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机制,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分类保护利用新模式。

▪ 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

▪ 推动粤港澳三地建立国土空间协同管理机制,开展跨境生态保育合作,加强规划协同、整治协同、监管协同。

《规划》还强调助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包括以下任务:

▪ 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城联动”作用,打造大湾区“创新双中枢”。

▪ 以空间规划管控和自然资源配置引导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对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 在满足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实际服务人口对水、能源、安全、交通等设施的需求,对重要基础设施、交通互联互通、新基建项目用地需求予以优先保障。

▪ 强化广深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预留。

▪ 强化“广深双核”的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沿线土地资源支撑,支持集中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持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广州中心和深圳中心扩容升级,支持广州“一区三城”、深圳光明科学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

▪ 预留国家高新区扩容空间。

加快“ 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

《规划》要求贯彻落实空间均衡理念,立足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分类引导城镇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建设品质和魅力,支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此,《规划》提出培育发展现代化的都市圈,要求推行公共交通导向开发 (TOD) ,加快“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

为加快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格局,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规划》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打造以南岭山地、蓝色海岸带、粤港澳大湾区外围山地为屏障,以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五江干流及碧道、绿道、古驿道为廊道体系的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其中,《规划》特别提到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开展水鸟聚集区保护、踏脚石质量提升、接受地生境营造、生态断裂点修复、三级生态廊道连通等工程,构建“两横四纵多支多点”的水鸟生态廊道空间布局。

厚植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

《规划》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做出具体要求,特别提到要厚植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要求重点推进南昆山—罗浮山、莲花山、天露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以及三桂山—笔架山、 天露山水土保持。加快推进珠三角城市群森林绿地系统修复,高质量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维护城市绿核,统筹推进重点林业生态建设以及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建设“城在林里、林在城中”绿色宜居的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

此外,在守护蓝色海洋生态屏障方面,《规划》要求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海峡西岸重点海湾和河口生态、雷州半岛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等保护和修复。

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

《规划》支持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牵引,构建绿色低碳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有效发挥森林、湿地、海洋、土壤的固碳作用,建立健全碳汇市场化交易机制。

为此,《规划》要求建立海洋碳汇调查、监测、评估和核算体系,挖掘海洋碳汇潜力。明确在广州、深圳、珠海、江门、惠州和湛江等市开展海洋碳中和试点和示范应用,探索海洋碳汇交易,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

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

《规划》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求围绕建设海洋强省目标,着力优化海洋资源配置,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支撑,提升海洋综合治理能力,拓展蓝色发展空间。

为打造海洋经济增长动力引擎,《规划》提出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要求着力提升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深化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引领带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同时支持广州市建设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支持深圳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市争创各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并要求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条为牵引,集聚海洋产业资源,推动建设海洋高端产业集聚示范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支撑方面,《规划》要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采船)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争取省部合作共建国家深海科考中心。

此外,《规划》还要求提速升级海洋服务业。强调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滨海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滨海旅游公路、千里观海长廊和滨海特色风情小镇,积极发展“跨岛游”,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邮轮母港群,完善海洋旅游、休闲、竞技活动产业配套,打造海洋旅游产业集群。

重点监测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

“十四五”期间,构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体系是《规划》提到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开展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两方面专题监测,重点监测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格局、开发区与产业园区、村镇工业集聚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自然保护地、海洋生态修复等内容,全面掌握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动态。

此外,《规划》对地质和海洋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做出具体要求,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在地面塌陷高易发区逐步开展大比例尺岩溶塌陷专项调查与研究,在沉降严重区域开展软土地面沉降专项调查。

最新动态
相关文章
进口“五联疫苗”突破600元/支 国产替...
瓦格纳雇佣兵集团人员已从俄罗斯南部两...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第三轮谈判在云南...
跨境电商年进出口规模首超2万亿元 为外...
房山区2023年幼儿园秋季小班招生即将开...
有村竜太朗(对于有村竜太朗简单介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