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北京举行“预测与战略”财经年会2020,会上,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称,中国居民的储蓄率虽然较十年前的50%有所降低,降至45%,但中国居民储蓄率仍是全球最高。
据钱江晚报6月13日一篇名为《你是被“假精致”掏空的年轻人吗》的报道,此篇报道通过采访几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背景及收入的个体。这些个体对“精致生活”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有的一个月只有6000左右的工资,却要花一半的收入租江景房,有的收入一般却用信用卡分期买几万元的名牌包包。不管他们是租江景房、买名牌包包或者追求其他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一切都反映出现代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观。“精致生活”正在改变这些年轻人的消费观。
我们的父辈生活的时代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不管吃、穿、住、行那一方面都按需分配,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商品经济的概念,更别提追求个性、追求时尚。父辈的消费观自然会很保守,他们的工资不高却能存很多钱。而80、90后出生时,中国就进入市场经济,商品本生也就越来越讲求个性,一切从客户需求的角度设计产品,而且款式或功能会定期进行升级。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的时代,物质层面上比自己的父辈更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任何一类商品根据款式不同、价格不同、功能不同等不同属性可以满足任何年纪、任何需求,现代的商品极具个性化。这些外部消费因素也刺激着追求精致生活年轻人的购买欲。就是因存在这样的外部消费环境,也刺激着年轻人的攀比心。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所影响的。周围的同事,朋友买包包、买名表,如果自己不买点什么,自己就觉得不如人家。而且国人都讲求“面子”,人靠衣装的道理谁都懂,特别作为出入写字楼的白领,在出席重要场合时也需要一些精致的东西。可以说这两点个体追求“精致生活”的主要动因。
但是,这样的“精致生活”真的是对的吗?这是正确的消费观吗?笔者认为,这样的消费观肯定不错的,拿着微薄的工资,通过信用卡或其他贷款,购买商品装扮自己的生活,营造出“精致生活”的假象,是不可取的行为。通过透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的消费观是有问题的。年年借,新账还旧账,账单何时消?